前言
目录上册: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是研究之后内容的工具。一元函数微分学分为:概念、计算、三大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重点是:概念与性质、计算、三大应用。
目录下册:多元函数微分学(同样从概念、计算、应用入手)。二重积分(同样从概念、计算、应用入手)。最后是微积分学的应用:微分方程。
经典解题方法:
- 任何题目找题中定义式、关系式、约束式
- 对题中某个式子,大部分是关系式进行一到两步逆运算
- 联想经典形式,如:
- 进行恒等变形,如:、、
- 翻译题中数学名词
一. 函数极限与连续
知识点总览:


1. 函数与性质
详细定义:
设与是两个变量,是一个给定的数集,若对于每一个,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称为的函数,记作,称为自变量,为因变量,称数集为此函数的定义域,定义域一般由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具体意义或者函数对应法则的要求确定,称为值域。
函数具有一对一(一个对应一个),多对一(多个对应一个),但是没有一对多(一个对应多个)。
注: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
事实上,上述定义的函数是单值函数,若给一个,对应一个;给另外一个,对应另外一个,这叫一对一(下图)。若给定,它们对应同一个,则称多对一(下图)。所以函数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一,这叫单值函数。
但是,若一个对应一个,又对应另一个,也就是一对多,这叫多值函数(下图)。这种情况不再上述定义中。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单值函数。判断函数是单值函数还是多值函数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用铅锤画线法。即在轴任意一点做铅锤直线,若任意一条铅锤直线与至多有一个交点,则为单值函数。
设,求
分析:本题是对对应法则的确立。解题关键是做好两边的恒等变形。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且满足,求
分析:与上题区别是关系式中含有复合函数。这种类型考试常考。
注:若给,应学会写,消去,得。
1.1 反函数
前提是符合铅锤画线法的函数(单值函数)。
详细定义: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如果对于每一个,必存在唯一的使得成立,则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函数的反函数,一般记作。
它的定义域为,值域为。相对于反函数来说,原来的函数也称为直接函数。
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 严格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比如函数是严格单调函数,故它有反函数。
- 若把与的图形画在同一坐标系,则它们完全重合(图形一样)。只有把的反函数写成后,它们的图形才关于对称,事实上这也是字母与互换的结果。
所以说严格单调函数必定有反函数,而其反函数也严格单调,但有反函数的函数不一定是单调函数(严格单调:函数在定义域内,没有相等函数值。即即为严格单调)。
反函数与其原函数关于对称,与反函数本身是同一函数。如:,其反函数。此时两个函数为同一函数。但与关于对称。
注:有反函数的函数不一定是单调函数,比如 其图像如下图所示,其反函数即本身,但不是单调函数。

判断函数是否有反函数方法:同样利用数形结合方法。使用水平画线法,首先要满足函数符合铅锤画线法的情况下,轴任意一点作水平直线,如果任意一条水平直线与至多一个交点,则称这样的函数有反函数。
补充:与互为反函数,则。同理,。如:。
求函数的反函数
分析:这个函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见到对数变形要多往对数的运算规则上面思考。
上面函数叫作反双曲正弦函数(奇函数),图像如下()。函数双曲正弦函数(奇函数),图像如下()

双曲余弦函数,是一个偶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悬链线,图像如下。

1.2 复合函数
详细定义: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函数在上有定义,且,则由确定的函数称为由函数和函数构成的复合函数,它的定义域为,称为中间变量。
不是任何几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的。如:与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因为的值域为。但的定义域为,交集为空,没有公共部分。所以没有意义。
设,且,求及其定义域与值域。
设求
复合函数例题图像:

上面这道例题通常会是考研第一题,其关键在于将函数广义化,然后根据广义化后的函数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写出对应法则即可。
例设且求
解由对应法则可知图像如下可以根据图像看出范围也可根据得时时令即可 
数形结合画出复合函数图像时,往往画里层函数可以一目了然。
1.3 隐函数
详细定义:
设方程,若当取某区间内得任一值时,总有满足该方程的唯一的值存在,则称方程在上述区间内确定一个隐函数。
如就表示一个隐函数,且可显化为。再如也表示一个隐函数,但不易显化。
一般来说,由所确定的隐函数求,若带入易求出,则直接求之。若不易求出,则用观察法,如:
设函数由方程确定,当时,
,故
设函数由方程确定,当时,
2. 函数重要特征
2.1 有界性
详细定义:
设的定义域为,数集。如果存在某个正数,使对任一,有,则称在上有界;如果这样的不存在,则称在上无界。
注:
- 从几何上看,如果在给定的区间,函数的图形能够被直线和"完全包起来",则为有界;从解析上说,如果找到某个正数,使得,则为有界。
- 有界还是无界的讨论首先需指明区间,不知区间,无法谈论有界性。比如在内有界,但在内无界。再如所以函数在定义域内有界。
- 事实上,只要在区间上或其端点处存在点,使得的值为无穷大,则没有任何两个直线和可以把上的包起来,这就是无界。
例证明函数在内有界。
要证明函数有界,首先想到的是证明有界。
同时注意:,,
证明当时上下同除由即当时显然在有界 常用的不等式还有:
2.2 单调性
详细定义:
设的定义域为,区间。如果对于区间上任意两点,当时,恒有,则称在区间上单调增加,如果对于区间上任意两点,当时,恒有,则称在区间上单调减少。
简单来说函数区间上有定义,是内任意两点,且则:
(1)若,则函数在上单调增加。
(2)若,则函数在上单调减少。
这类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此时如果将上面函数关系改为:若或若,则函数在上是单调不减和单调不增。这样的函数也称为非严格单调函数。
注:后面会看到,试题中常常用求导的方法讨论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但是定义法不能忘记,试题中也常用到如下定义法判别形式,请留意。另外,对任意,有:
是单调增函数是单调减函数是单调不减函数是单调不增函数 例设在上有定义,任给,均有,则中一定单调增加的是
答案:

2.3 奇偶性
详细定义:
设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若,则)。如果对于任一,恒有,则称为偶函数。如果对于任一,恒有,则称为奇函数。通俗来说就是:偶函数图形关于轴对称,奇函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
前提是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基本类型有:
必是偶函数
如:和,这两个函数一定是偶函数。
必是奇函数
如:和,这两个函数一定是奇函数。
对任一函数,令,,则是偶函数,是奇函数,由
可知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写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之和的形式。
(内偶则偶,内奇同外)
奇偶偶。如:
偶奇偶。如:
奇奇奇。如:
偶偶偶。如:
非奇非偶偶偶。如:
设对任意的,都有,则是奇函数。
例对任意的,都有,证明是奇函数。
证明当奇函数原点有定义函数值一定为故令故 函数奇偶性重要结论:
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当在处有定义时,必有
若,则
若,则。如:,则
偶函数关于轴对称,当存在时,必有,偶函数导数是奇函数,反之亦然。
与图像关于轴对称;函数与图像关于轴对称;函数与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或推理:令①①代入即
注意:定义域对称函数,可以写成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和。
2.4 周期性
详细定义:
设的定义域为,如果存在一个正数,使得对于任一,有,且,则称为周期函数,称为的周期。
周期性重要结论:
- 若以为周期,则以为周期
- 若是周期函数,则复合函数也是周期函数,如:
- 若是以周期为的可导函数,则也以为周期。
- 若是以周期为的连续函数,则只有在时,也以为周期。
重要结论(旧版):
- 偶函数导数是奇函数
- 奇函数导数是偶函数
- 若函数是可导的以为周期函数,则也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 连续的奇函数的一切原函数都是偶函数
- 连续的偶函数的原函数中仅有一个原函数是奇函数。
- 若连续函数以为周期且0,则一切原函数也以为周期。
- 若在内有可导,且有界,则在内有界。(函数变化率有界,则函数在有限区间内有界)
总结:
奇函数偶函数只有一个为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以为周期函数以为周期函数当一切原函数也以为周期 例设函数在上满足。证明: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证明 3. 函数图像
3.1 直角坐标系下的图像
对数函数
,是的反函数

对数函数的趋近速度很慢,所以做极限题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忽略。如
注:
- 定义域,值域
- 单调性:当时,单调增加;当时,单调减少
- 常用对数函数:
- 极限:,
- 常用公式:,
常考:当时(拉氏定理的证明)
幂函数
当时,由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且与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与图像:

与图像:

当时,由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且与具有相反的单调性。由此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 见到时,可直接用来研究最值,因为当时候,他们单调性相同。
- 求时,可以化为来求最值,根据第一条结论,我们可以直接求绝对值。
- 见到时,可用来研究最值。
- 见到时,可用来研究最值(结论相反,即与的最大值点,最小值点相反)。
重点掌握、.
例设,求的最大值点
分析:多项相乘(相除)、乘方(开方)的式子,可以通过取对数变为线性运算。
解两边对求导令求驻点故由故舍去故最大值点是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有界性:,。由此可知在邻域中,,当时,。

、特殊函数值:

、特殊函数值:

三角函数特殊值总结:

图像:

图像:

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定义域都是奇函数。且都是以为最小正周期。

正割函数与余割函数:值域,偶函数,为奇函数,都以为最小正周期。

诱导公式:
反正弦与反余弦函数
重要性质:

补充:证明为常数方法:①求导,②带特殊值,求出常数的值。满足这两点则。
重要恒等式:
证明令有故即 例设,,求其所有单调区间上的反函数
解由于在内不符合水平画线法需要根据单调区间划分求反函数在上函数在的主值内故在内函数不在主值内但可以进行平移故即在同理 反正切函数与反余切函数

重要性质:
指数函数
图像

注:
定义域:,值域:
单调性:当时,单调增加;当时,单调减少
常用的指数函数:
极限:
指数运算法则

4.2 初等函数
由基本初等函数(反、对、幂、三、值、常)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有限次复合步骤所构成并且可以用以解析式子表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也就是能够用手写出来由一个式子表达的,合理的函数,就是初等函数。
注意:
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可以是一个区间,也可以是几个区间的并集,甚至可以是一些孤立的点,例如,的定义域是
幂指函数也是初等函数,如时,是初等函数,图像如下:

例当时,画出图像
解:由题可知求导判断其单调性令由于得递减递增图像如下。 图像:

3.3 图像的变换方式
平移变换
自变量变换:左加右减。当自变量添负号,左右对称。
函数表达式变换:上加下减。当函数添负号,上下对称。
对称
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变为
关于直线对称:函数为
绝对值(对称变换)
函数加绝对值,我们要把函数在轴下方曲线,对称翻到轴上方即可。如下图(左)。
自变量加绝对值,我们去掉轴左侧部分,再把轴右侧如下对称到轴左侧即可。图像如下图(右)。
绝对值函数变换:

伸缩变换
水平伸缩:是由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像。如下图(左)。
是由是由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像。
垂直伸缩:由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得到的图像。图像如下图(右)。
由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得到的图像。
图像伸缩变换:

3.4 极坐标系下的图像
直角坐标转化为极坐标
分为两步:
画直角坐标系下的、图
根据直角坐标系下的图对应到极坐标图下。
直角坐标的(x轴),对应极坐标原点绕轴所经过的度数。
直角坐标的(y轴),对应极坐标下的长度。
例子画出图像
解:先画出图像再向上平移个单位纵坐标扩大倍得出函数图像 直角坐标系下图像:

之后再根据直角坐标图像画出极坐标当极径原点时极轴长为当极径为时极轴长为当极径为时极轴长为 图像:

这是一个心形线(外摆线)
参数方程转化为极坐标
考试重点是摆线(一个点再平面上划过的轨迹)和星形线。
摆线(平摆线)
摆线的参数方程如下:
代表转动的角度 摆线图像(拱形部分):

星形线(内摆线)
星形线图像:

星形线参数方程如下:
代表转动的角度其直角坐标系下方程为
二. 函数极限与连续性
函数极限的侧重点重在计算。
函数极限的定义:设函数在点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若存在常数,对于任意给定的(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使得当时,对应的函数值都满足不等式,则叫做函数当时的极限。记作:
或 符号语言表达:,,当时,恒有。
其中表示邻域,表示邻域范围:

通俗讲就是任意给定的整数无论多么小,函数到函数极限值得距离都比小。
函数极限标准定义:

1. 函数极限存在条件
函数在的某邻域内(点可以除外)有定义,如果从左侧趋近于时,以常数为极限,则称为当 时的左极限。记作:
如果从右侧趋近,则称为有极限。记作:
根据时函数的极限定义及左右极限的概念,可以得到函数极限存在充要条件
函数极限存在充要条件:函数当时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的左极限和右极限各自存在并且相等。即:
①② 上面第二个式子是等式脱帽法,即去掉极限符号,表示函数无限接近于,中间差了个无穷小量。这在后面有重要应用。
例已知极限,求的值
解由脱帽法可知是无穷小量则代入得 2. 函数极限的性质
定理一(函数极限的唯一性):在自变量的某一变化趋势下,如果函数有极限,则其极限值是唯一的。
这个性质具有"双向性(有正有负)",基于此,有几个重要函数极限问题:
- 不存在,因为,不满足唯一性,所以极限不存在。
- 不存在,因为
- 不存在,因为
- 不存在,因为
- 分段函数分段点两侧表达式不同,需要分别求左右极限
定理二(函数极限的局部有界性):若,存在正常数和,使得当时,有.
即若存在则在附近有界,局部有界性证明如下:
证明由定义可知当时此时取令 注意:
设存在,这里指的是趋向的六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极限存在只是函数局部有界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
如:在任意区间上有界,但不存在
若在上为连续函数,则在上必定有界
若在内为连续函数,且与都存在,则在内必定有界
有界函数与有界函数的和、差、积仍为有界函数。
例证明在区间内,函数有界
证明在内连续且故在处极限都存在故在区间内有界 定理三(函数极限的局部保号性):若或则在附近函数或,详细定义如下:
如果且(或),那么存在常数,使得当时,有(或)。如果在的某去心邻域内(或)且,则(或)。
以上定义可以引出脱帽法:
脱帽法严格不等:
,
戴帽法非严格不等
,
例证明若,则时,
证明则当时取则故 例已知在的某个邻域内连续,且,则存在
解由于故且所以 例当时,求函数的极限值
解由于故时同理时故从而可知极限不存在且不为 3. 无穷小与无穷大定义及性质
无穷小定义:
定义一:如果当(或)时,函数的极限为零,那么称函数为当(或)的无穷小,记作:
注意:是最高阶的无穷小(常数),且是唯一一个常数无穷小。
无穷大定义:
定义二:如果函数在自变量的某一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无限增大,则称函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为无穷大量,简称无穷大,无穷大量也可记为:
注意:无穷大与无穷小一样是一个极限趋向过程。无穷大一定无界,但是无界不一定是无穷大量。

定理一:无穷小量的倒数是无穷大量,无穷大量的倒数是无穷小量。
性质1:有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仍然是无穷小量。()
性质2:有限个无穷小量的乘积仍然是无穷小量。()
性质3:有界函数与无穷小量的乘积是无穷小量。
性质4:常量与无穷小量的乘积仍然是无穷小量。()
例设时,与是同阶无穷小,则求的值
解故 3.1 无穷小的比阶
无穷小量比较本质上是比较趋近速度,高阶趋近速度比低阶快。
设和是同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无穷小量。
(1)如果,则是比高阶的无穷小量。
(2)如果,则是比低阶的无穷小量。
(3)如果为常数且不为,则称与是同阶(同类)无穷小量。
(4)如果,则称与是等价无穷小量,记作
(5)如果,则称是的阶无穷小
注意:并不是任意两个无穷小都可以进行比阶。例如:当时,与虽然都是无穷小,但是却不可以比阶,因为不存在。
技巧
当时,次幂越高越高阶且:
- 如果次幂相同,但前面系数不同同阶非等价
- 如果次幂相同,前面系数也相同等价
3.2 常用的等价无穷小
等价无穷小是根据两个重要极限和泰勒公式演变的,它能替换掉式子中的复杂项。
使用条件:要代换的量紧邻的运算必须是乘除时才可直接用。否则会导致高阶精度丢失,运算结果不正确。如:
当但 常用等价无穷小代换:

另外还有:
4. 极限的计算
极限的四则运算规则:
在自变量的变化过程中,如果则
(1)
(2)
(3)
(4)
(5)
(6)
注意:
使用前提是极限要存在且,极限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或),一般先用运算看极限是否存在,可以算出极限,方法可用。如果算出极限不存在(无意义),则不能用运算法则,通常用在()型中。
并且极限是否能直接带值,也要分情况:代入不为未定式即可直接代入。具体情况如下:
- 极限的加法,只有两个极限都存在的时候,加法的两部分可以直接带入
- 乘除法的时候比较宽泛,只要乘积的因子中存在极限存在的项的时候就可以代入(这种不算)
- 复合函数的情况下,只要复合的部分在函数的定义域上是连续函数的话,复合内部的函数存在极限时,可以直接把极限代入。但如果并非连续函数的时候就不行。这个用法最常见的就是,连续乘积幂指函数可以写成的对数连加次方的形式。
幂函数求极限时等价代换需要小心。如:,其中对于,此时用第二类重要极限等价替换就会出现错误。原因在于幂函数极限运算时,底数和指数需要同时取极限,只有底数和指数都存在时才能使用,如上四则运算的(6)。故正确结果如下:
解 若存在,不存在,则必定不存在
若不存在,也不存在,则不一定存在
若,则,即乘除法中非零因子可往外先提出
若,且,则
若,且,则
4.1 洛必达法则
洛必达法则使用条件:
- 极限满足型未定式
- 分子分母可导
- 分子分母分别求导后,代入极限值为常数
只有满足上面三个条件,才能用洛必达法则,其中第三条出错率最高。
另外:当时,有,其中
4.2 泰勒公式
设在点处阶可导,则存在的一个邻域,对于该邻域内的任一点,有
泰勒公式意义是任何一个可导函数都可以写x成,且系数和一一对应。
常见泰勒公式
麦克劳林及推导公式如下 高阶无穷小运算及泰勒展开规则
设为正整数,则高阶无穷小运算规则为:
- .加减法时低阶吸收高阶。
- .乘法时阶乘相加。
- 非零常数相乘不改变阶数。
高阶无穷大相反。
注意:如:
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函数展开到几次幂问题:
使用条件:
上面两个式子中当展开到四阶时,前面系数不一样,则停止。
例设当时,是比高阶的无穷小,则求
解由题可知泰勒公式其中故 4.3 两个重要极限
两个重要极限分别是:
广义化:
无穷小量无穷大量 另外,当在时有以下性质:
- 单调减少

4.4 夹逼准则
如果函数及满足下列条件:
则存在,且
注意:设任意的,总有,且,则不一定存在。因为存在并不能说明都存在,从而也不能保证存在。
5. 七种未定式计算
极限一般归纳为七种未定式:、、、、、、
题型通常有:直接计算极限、反求参数、已知某一极限求零一极限、无穷小的比阶数等。
解题思路大致如下:
5.1 未定式解法
抓大头
前提条件:是一个分式,分子分母直接带入趋近值时都为,且分子分母都为多项式(有多个项且每一项为幂函数).
解法:分别拿出分子和分母最大的项作极限,其他项消去,最大项有几个提几个。若时,则应该抓最低次项。
注意:去大头时,乘法可以直接取,而加减法则需要先运算再取。如:取大头
大头大小关系:,拓展请参考函数趋势变化
例求
例求
解:原式 例求
解:通过观察分母最大项为分子最大项分母最大项为 定义法
使用前提:当分子和分母的每一项幂次依次递减可用:
方法:
除大头
方法:将分式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整个分式的最大次项(去掉系数)
例求
解: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原式 其他方法
可以用洛必达或者泰勒公式。
技巧:若形式构成了结构,则结果直接
例求
例设函数,求表达式
解由于故之外的所有变量看作常量①当即整数时原式②当即时原式故整数不为整数另外对于其只有第一类间断点 5.2 型解法
使用前提:是一个分式,分子分母直接带入趋近值时都为。
解法:
- 使用洛必达或者泰勒公式
- 有理化(分子分母同乘xxx)
- 因式分解,高级因式分解(求积分时大量用到)请参考。
5.3 型解法
使用前提:是一个分式,分子带入趋近值时为常数,分母带入趋近值时为
解法:可以用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的性质。
例求
解:当时,分母的极限为,分子的极限为。因此,不能用商的极限运算法则。原式取倒数所以 5.4 型解法
使用场景:不限于分式,项项带入趋近值后结果为。
解法:
- 有分母则通分
- 无分母有根式则有理化。
- 无根号无分母,可进行倒代换创造分母
例求
解原式 例求极限
解令 5.5 型解法
使用场景:不限于分式,项项带入趋近值后结果为。
解法:化为或后用对应方法求解。(将简单的项化为分母)。如:
注意:设置分母有原则,简单分母才下放。简单函数通常有: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复杂函数通常有: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
例求极限
解当故原式令 事实上,当时,。
例求,其中为取整符号
解由于故由夹逼准则可知 5.6 型解法
该类型统称为幂指型。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②③ 解法:
6. 函数的连续和间断
本质上是极限计算问题,讨论间断点只看无定义点(必定间断)、分段点(未必间断)。
6.1 函数的连续
连续点的定义:设函数在点的某一邻域有定义,且,则称函数在点处连续。即
此时函数连续。
连续性运算规则:
连续性的四则运算法则
设与都在点处连续,则与在点处连续,当时,在点处也连续。
复合函数连续性
设在点处连续,在点处连续,且,则在点处连续
反函数的连续性
设在区间上单调且连续,则反函数在对应的区间上连续且有相同的单调性
设在点处连续,且(或),则存在,使得当时(即邻域内)(或)
例设函数,则间断点有几个
解:由题可知可能间断点为①当左右极限不相等为跳跃间断点②当极限存在但函数值无定义为可去间断点 6.2 函数的间断
如果函数在处不连续,则为间断。为函数的间断点。间断分几种情况:
第一类间断点①在点处无定义极限存在可去间断点②在处有定义或无定义但不存在跳跃间断点③虽然在处有定义,且存在,但可去 第二类间断点①左右极限存在有一个为,则为无穷间断点②震荡型间断,且为间断点特例 上面的可去间断点也叫可补间断点。
注意:讨论间断点一定在某去心邻域有定义的前提下,才讨论间断点。如果在处只有右侧邻域内有定义,故不讨论点是否为间断点。但直线是的铅直渐近线(垂直渐近线)。
单侧邻域无定义:

7. 极限总结
这里引入超实数概念,即极限的所有表达式都是一个趋近关系。
超实数范围:超实数实数无穷大无穷小
任何一个实数,在超实数体系中周围多有无数个超实数。这些超实数无论是函数还是数列都成为标准实数部分,即,这里表示在某种趋向下趋向于,即。
7.1 函数极限考点
函数极限定义及性质①唯一性②有界性③保号性运算规则夹逼定理单调有界准则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无穷小比阶海涅定理 以上前四点主要考数列极限,后四点主要考函数极限,且侧重点在于计算。
7.2 常见分左右极限函数
例存在,求并求出极限值
解:由于极限存在极限具有唯一性解得原极限 例求极限
解:令取大头 趋近于建议负代换
例求极限
解:当令 例求其中为取整符号
解:由可得当时当时当时由夹逼定理可知 例求极限
解:原式 倒代换可以创造分母,所以需要分母的时候可以考虑用倒代换
三. 数列的极限
知识点总览:

数列极限的侧重点,重在证明(单调有界准则,夹逼定理)。数列极限常用方法有:四则运算、洛必达(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依靠海涅定理)、泰勒、夹逼准则。
数列详细概念:
对于每个,如果按照某一法则,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实数,这些实数按照下标从小到大排列得到的一个序列
就叫作数列,简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作数列的项,第项叫作数列的一般项(或通项)。在几何上,数列可看作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
当自变量依次取一切正整数时,对应的函数值就排列成数列。
注:
子列
从数列中选取无穷多项,并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组成新的数列,称新数列为原数列的子列,记作
其中下标为正整数。例如:若分别取和,则得到数列的两个子列
这两个子列的项在原数列中交错出现。
等差数列
首项为,公差为的数列
通项公式:
前项的和
等比数列
首项为,公比为的数列
通项公式:
前项和
常用
单调数列
若对所有正整数,有,则称数列为单调不减(不增)数列,将换成,则称为单调递增(递减)数列,单调递增数列与单调递减数列统称为单调数列。
有界数列
若对所有正整数,存在正实数,有,则称数列为有界数列。
常见的数列前项的和
一个重要数列的结论:
单调递增,
当无限增大时,对应的是否能无限接近于某个确定的数值,这就是接下来就研究的数列极限。
例设,,证明数列有界
证明由于则故有上界因此数列有界 1. 数列极限定义与结论
数列极限的定义:
设为一数列,若存在常数,对于任意的(不论多小),总存在正整数,使得当时,恒成立,则称常数是数列的极限,或称数列收敛于,记为:
这里的,是离散着趋于正无穷的。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常数,就说数列是发散的。
常用语言:,当,且当时,称为时的无穷小量。
,当时,恒有,此时称为时的无穷大量。
定理:若数列收敛,则其任何子列都收敛,且.
推论:,且.
上面定理的逆否命题为:至少一个子列发散或有两个子列收敛,但收敛值不同,则数列发散。字母可以表示为:。故此定理提供了一个判断数列发散的方法:对于一个数列,如果能找到一个发散的子列,则原数列一定发散;如果能找到至少两个收敛的子列和,但它们收敛到不同极限,则原数列也一定发散。
例证明数列极限不存在
解数列展开为故选择其子列当时数列发散根据上面数列发散方法可知子列有发散原数列必定发散 例证明,则
证明时由得时 注意:上面的证明反过来不对,如取,则,但不存在。同时还要注意在本题中若,则,即有
这结论常用,即若证,可转化为证,由于,若使用夹逼准则,便省了很多步骤,只需证即可。此结论对函数也成立,即若,则,反之则不成立。同时还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例设为正奇数为正偶数则当时,变量值为多少
解故不是无穷大量也不是无穷小量是无界变量 2. 收敛数列的性质
定理一(数列极限的唯一性):给出数列,若存在,则是唯一的。
定理二(数列极限的有界性):若数列极限存在,则数列有界。
定理三(数列极限的保号性):设数列存在极限,且或,则存在正整数,当时,有或
推论:如果数列从某项起有,且,则.
则存在一个正整数当时如果且 脱帽法:
戴帽法:
例已知,求是否有最大,最小值
解则时同理时综上一定存在一个时所有的都比小同理一定存在一个时所有的都比大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注意:最值是比较出来的。此题用保号性说明了后的项没有资格参与比较,故前有限项必有最大、最小值。
定理四(单调有界性):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具体是:如果数列单调增且有上界(单调减且有下界),则极限存在。
夹逼准则:设函数,如果在自变量的同一变化过程中,则必有
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满足基本的运算规则,但注意一定要再极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例设,证明存在
解令则且故同理且故综上所述存在 3. 海涅定理(归结原则)
定义:设在内有定义,则:
存在对任何内以为极限的数列,极限存在
图例:

通俗将就是:如果时函数极限存在,则当时关于数列的函数也存在。这里时可以理解为。并且。
数列数列 注:众所周知,虽然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是分别独立定义的,但是海涅定理是联系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桥梁。它指出在极限存在的条件下,函数极限和数列极限可以相互转化。经常使用如下:
- 当时,取,即若,则
- 当时,取,即若,则
- 当,且时,若,则
考法①:右边证明左边
此时取两个不同的数列,来否定函数极限存在性。
例证明不存在
证设通过海涅定理可知取任意数列当时证明这些数列不存在即可①若取则有②若取则此时根据海涅定理数列极限在去心邻域有不存在情况则不存在 考法②:左边证明右边(较为常考)
如:
例求的值
解原极限由海涅定理可以将上式转换为:
在函数极限中,连续定义用增量表示为:
则在处连续 故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若在处连续,不能证明,当时,连续(邻域内都连续)。证明如下:
需要取一个函数,证明其在处的连续性,同时还要证明在点的邻域内都连续,就可以完成证明。
证明取有理数无理数①若取在点连续②若取则利用海涅定理可知当数列有理数方向则当数列无理数方向故海涅定理可知时任意都存在且相等函数极限才存在不能证明,当时连续邻域内都连续 上面证明可以看出函数只在处连续,而在其他位置不满足连续条件。可以通过观察连续定义的增量表示可知当增量为时,则函数值的增量为,这里时无限接近于。
4. 夹逼准则
夹逼准则是不等思想的体现。求解数列极限需要经常用到夹逼准则。
极限放缩方法:
4.1 利用简单放大缩小
若数列,则满足以下不等式:
①无穷项相加②有限项相加当时 例求
解由于两边极限由于夹逼定理可得 例求极限,其中都是非负数
解其中则两边求极限得 上题可以当作一个经典例题,该类题极限值都是为中的最大值。所以多项式相加的极限就转换为找最大项和最小项问题。
例找的最大项和最小项
解由和图像可知 本题可以广义化:非负,且在不同区间段上有不同最大值,即分段函数。
4.2 利用未知条件求极限
一般题中会给出放缩方法,根据题中方法解出极限。
例设,且,求
解由题可知由于在递减故且由夹逼准则得 4.3 利用重要不等式
设为实数,则①②
可以将上述不等式①推广为个实数的情形,即
还有,例如,若,则
设,则当当
若,则
考研中考过的还有:当时,
当时,
当时,
考研中考过的还有:当时,,故单调减少
当时,,故单调减少
当时,由,得,即单调不减
当时,若,由,得,即单调不增
或
例当时,,求
解由题可知则且当时利用夹逼准则 4.4 利用压缩映射原理
注:压缩映射原理使用需要写出证明过程。
原理一:对数列,若存在常数,使得,则收敛于
证明由于根据夹逼准则有故收敛于 原理二:对数列,若可导,是的唯一解,且,有,则收敛于
证明拉氏定理其中介于与之间由原理一可知收敛于 同时也可以利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5. 单调有界准则
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即若数列单调增加(减少)且有上界(下界),则存在
证明数列单调性的常用方法:
或(同号)
利用数学归纳法。通常是:①验证成立。②设成立。③证时成立。
利用重要不等式
与同号,则单调
利用结论:对,其中区间
若区间,则数列单调,且当时数列单调增加当时数列单调减少
若,区间,则数列不单调
①设单调增加,且,则数列单调增加:

②若单调增加,且,则数列单调减少

例设,,证明数列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证明由于则故有上界因此数列有界且单调增加故极限存在记作两边取极限或舍去综上 例设单调递减数列满足,且是的唯一解,证明收敛
证明由于单调递增且是的唯一解设故有界综上单调递减且有下界故收敛 上面证明用到了第一数学归纳法:
① 奠基:证明当取某个初始值(通常是或)时命题成立。
② 递推:假设当时命题成立,证明时命题也成立。
③ 结论: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故上题证明思路如下:
①验证:
②假设:
③证明:
例(1)证明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根
证明令令唯一解当时单调递减当时单调递增故为最小值点且而故在有唯一实数根 对于中的,任取,定义,证明存在,并求其值
证明且由得由于增函数故即又从而可得设故又故单调递减且有下界综上所述存在且其极限为根据极限保号性由于可知有唯一实根故 此题同样使用了第一个数学归纳法:
①验证:
②设:
③证明:
此题几何图形如下:

例(1)证明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根
解令且有唯一实根 (2)设,定义,证明存在,且极限就是中的
解由且故利用压缩映射原理由于故由此可得根据夹逼准则 此题几何图形如下:

6. 数列极限题目
6.1 证明数列极限值
定义:任意给定的,存在,当时,恒有,则
证明:
证①先写距离令②反解出的范围是一个关于的函数③取取整再 例用定义证明(为常数且)
证①设令②反解③取则时必然有则恒有故 以上证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时,其前项和为:
当为常数,且时
注意:题目只给时,证明不出。如:是大于的整数则。
6.2 已知极限证明另一个极限
定义:任意给定的,存在,当时,恒有,则
例若,则
证:①时有②由不等式可知 上面证明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若,则,于是可得。
若想证明,可以转换为。可以结合夹逼准则:由于带绝对值,所以一边趋近于,即。
6.3 数列极限压轴知识
数列极限的重要定理:夹逼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定义法。
一般情况下遇到递推式,用单调有界准则(优先级高)或定义法。
例1:设数列满足证明极限存在,并求其值。
解:由题可知则由不等式可知显然有下界且由于所以即单调减少由单调有界准则可知的极限存在记作即得由于由极限的保号性得 例2:设数列满足,证明存在,并求该极限。
解:由于则且由可知关系不等式显然数列单调减少且有下界所以极限存在记作 四. 一元函数微分学
知识总览:

1. 导数的基本概念
导数概念:
设定义在区间上,让自变量在处加一个增量(可正可负数),其中,则可得函数的增量。若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的比值在时的极限存在,即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例子:若表示温差,则函数表示的是一点到另一点的温差。即对的瞬时变化率。再简单一点导数就是计算函数的增量自变量增量的极限。导数就是变化率。
定义一:函数表示的是瞬时平均量(即导数)。且如果它再点处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称此极限值为函数在处的导数。记作:
狗狗狗 该方程也称为导数第一定义式。我们可以通过式子变形,令得到导数第二定义式:
注意:下面三种说法是等价的:
- 在点处可导
- 在点处导数存在
- (为有限数)
导数第二定义式主要用于分段函数的情况。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出导数存在的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 注意:在一点处连续或可导,不能推出其它点处也连续可导。
例设函数在处可导,且,则值
解:原式 补充:莱布尼兹将积分写为,这样写法具有普适意义,如果要求对的变化率,就把填进的中,的,它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研究的变化率问题,而不仅仅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等于速度。
原函数与积分和导数关系:
①奇函数偶函数只有一个为奇函数②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③以为周期函数以为周期函数当一切原函数也以为周期 1.1 导数奇偶性
导数奇偶性又以下几个性质:
- 若具有奇偶性,且阶可导,则奇偶性不变,奇偶性互换。
- 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当在处有定义时,必有
- 偶函数关于轴对称,当存在时,必有
- 若函数是可导的以为周期函数,则也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例设是二阶可导的以为周期的奇函数,且,比较大小
解:①且为奇函数故②且以为周期函数故③为奇函数奇函数原点为故 1.2 导数的性质
设可导,且必恒正或恒负(导数的保号性)。
设可连续,且必恒正或恒负(函数的保号性)。
若是可导的有界函数,则不一定是有界函数。反之也不成立。而如果是在一个闭区间上可导有界,则是有界函数。
两个重要性质:
设在处连续,,则是在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
证明又故反之也成立 例求的不可导点个数
解由上面性质可知在即处不可导
例设在的某邻域内有定义,并且,证明在处可导且
证明由题可知通过夹逼准则可知又时故在处连续由于由夹逼准则可知 例设函数,其中为正整数,求
一般情况下这类题求中的一定特殊值。将这个特殊值带入发现只有第一项为其他项都不为,一般做法是将不为的项设为。
解令则求导可得 例设在处可导,,求
解由于在处可导连续且极限存在利用海涅定义令从而可知且在处可导海涅定理可知 另外,并不是所有绝对值函数都不能求导,如:,此时存在。
1.3 函数的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关系:可导必连续连续不一定可导连续一定极限存在极限存在不一定连续 函数的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图:

注意:对函数加绝对值会让函数图像产生尖点,此时会让函数变为不可导。如果题中让找出下列那个函数在某点处连续但不可导:选叫绝对值函数即可。
并且,函数左导数右导数,这样的导数依然不存在,称为无穷导数。
定理:设在处连续且满足,则
定理证明又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在几何上表示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即
导数几何意义: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点顺时针转到点,过点做出切线,而这个切线即的值。且具体计算如下:
由于无线接近的过程就是的过程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法线方程为:
高阶导数为:
补充:两直线垂直斜率相乘得。平行则斜率相等。且,函数曲线可导表示:在相应点处具有不垂直于轴的切线
例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轴的交点为,求
解故切线方程为令可得故 注意:上面的这里的不能看作常数,而是要看做是一个函数数列,故
3. 微分基本概念
引例:
如下图所示,设正方形边长为,当其边长增加时,它的面积增加了
上述面积的增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图中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它是的一次项;另一部分是(图中右上角小正方形面积是误差),它满足,即,故,为增量的主要部分,也叫线性主部,为时的高阶无穷小,是误差,当足够小时,有。

定义:函数在点得某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函数在点处的增量:
若存在与无关的常数,使得。其中是当时比高阶的无穷小,则称为函数在处可微,并把增量的主要部分称为线性主部,也叫做在点处的微分,记作或。这是根据导数的定义推出。所以:
由微分定义可以得到:。所以微分公式为:
微分几何意义:

上图,线性主部:。可以看到处切线与交点分割,交点下边部分是,上边部分是。
其中为曲线轴的增量。为切线轴的增量。两者之间差距很小,所以:,。
与之间仅仅缺少了高阶无穷小。所以:,且
由上可得:当时:
- 是同阶无穷小
- 是高阶无穷小
- 是的等价无穷小
注意:可微判别:导数存在即可微,所以可以用导数判别去判断是否可微。或者用以下步骤:
- 写增量
- 写线性增量
- 作极限
若该极限等于,则在点处可微,否则不可微。
例设,则值
解且 例设函数在点处可导,且,当自变量有增量时,函数的增量为,求极限的值
解 例设函数可导,且,当自变量在处取得增量时,相应的函数增量的线性主部为,求值
解在处线性主部为即 4. 导数与微分计算
微分计算方法:

4.1 基本求导法则
导数的四则运算:
(1)
(2)为常数
(3)
(4)
例设,求
解当时第一项故可设 4.2 分段函数求导
设其中可导则 (1)在分段点处用定义求导:.根据是否等于判断是否存在
(2)在非分段点用导数公式求导,即时,时,
例设,求
解则当时当时 通过上面例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无绝对值都一样。
同样:,有无绝对值都一样。
4.3 反函数的导数
设可导,且,则存在反函数,且,即.也就是说,反函数的导数等于其直接函数的导数的倒数(原函数导数和反函数的导数互为倒数)。
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二阶导数:
①② 例满足条件下,有微分方程,求值
解由题可知可化为由二阶导数可得由此可得 例当时,设有反函数,求
显然按照题目所给条件,反解很困难。由前面反函数导数公式可以直接解题。
解由于将代入得其中故 4.4 参数方程的导数
求一阶导数:
求二阶导数:
例已知求 解: 例设函数由①②所确定,求
解由② 4.5 隐函数求导
隐函数与显函数区别:
- 隐函数:不能由明显表示出来的函数。如:,等
- 显函数:可以由明显表示出来。如:
隐函数求导方法:
左右两边同时对求导,将式子中看作的复合函数去求导。最后解出即可。
例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
解:方程两边分别对求导得:解出即可得到隐函数得导数: 4.6 对数求导法
类型特征:对于多项相乘、相除、开方、乘方的式子,一般先取对数再求导。则形如:类型得幂指函数。
方法:
- 左右两边同时取对数。
- 左右两边同时对求导。
例求
解:方程两边取对数得:方程两边同时对求导: 4.7 幂指函数求导法
对于且不恒为,除了用上面的对数求导法外,还可以先化为指数函数:
然后求导,得
例求数列的最大项
解求极值点令得当时单调递减当递增为极大值点由题可知为整数所以且故最大项为 上面例题函数很重要:
图像:

图像:

4.8. 高阶导数
函数在点处的二阶导数为
或 函数在点处的(为大于的整数)阶导数为
注意:如果在点处有二阶导数,则在的某个邻域内有一阶导数且在处连续。如果在点处有阶导数,则在某个邻域内有阶的各阶导数,即存在,可知在附近有定义,在处连续。
例如可知由此可得 求高阶导数就是将函数逐阶求导,如果让求,就将求三到四阶导,然后观察通项,用表示项即可。
主要观察方法有三种:
数学归纳法
逐次求导,探索规律,得出通式
例已知,求
解: 常见得高阶导:
、、次方与阶导要相同、为最高阶次前系数例:、 上面,故
例设,求值
解由上面常见高阶导数公式最后一个可知 莱布尼兹公式
设均阶可导,则
①②如 上式就是求函数乘积的高阶导数的莱布尼兹公式,其中。
注意:
- 见到两个函数乘积的高阶导数,一般用这个式子即可。有时要结合上面的归纳法通式。当一个函数求高阶导数较困难时,若能转化成两个函数的乘积形式,亦可用莱布尼兹公式。
- 若不太大,其系数的记忆方法可以按照下面的杨辉三角:
杨辉三角:

可以看出表示的是行列,同理代表第行第列的值,即。
例求
解可以用最简单求导项当这里是由杨辉三角 例设,则当时,求
解则 用泰勒公式
由于在任意阶可导情况下,其展开式具有唯一性。先写出的泰勒公式或者麦克劳林公式,在通过比较系数来获得.具体步骤如下:
先抽象展开
任何一个无穷阶可导的函数(在收敛条件下)都可以写成,这是在处的展开式,称为泰勒公式。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在点处的展开式麦克劳林公式:
再具体展开
通过题目给出函数,用已知公式展开成幂级数,这些已知公式就是前面的麦克劳林公式泰勒公式。
根据函数展开式的唯一性,比较上面两步中的系数(具体展开式与抽象式子次幂相同项前的系数),从而得出或者的值
例设,求
解由于求在点的导数所以用麦克劳林公式①②麦克劳林展开式由于题目要求阶导数式①且展开式具有唯一性③展开式的唯一性①② 例设,则当时,求
解①先抽象展开②再具体展开麦克劳林展开式③根据展开式唯一性由于故即 4.9 重要的求导公式
(1)
(2)
注意:,而
五. 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
知识预览:



1. 极值与最值
定义1:对于函数,若存在的某个邻域,使得在该邻域内任意一点,均有或成立,则称为的广义极大值点(或极小值点),为的广义极大值(或极小值)。
注意:在端点处不讨论极值。且常函数处处是极值。另外,结合第一讲的知识,一个常见的问题是:间断点可以是极值点吗?答案是肯定的举一下四个例子:
是的可去间断点,但它是的极大值点。

是的跳跃间断点,但它是的极小值点。

是的无穷间断点,但它是的极小值点。

是的震荡间断点,但它是的极大值点。

定义2: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必有最大最小值。
定义3:设为定义域内一点,若对于的定义域内任意一点,均有或成立,则称为的广义最大值(最小值)。
1.1 单调性与极值的判别
单调性判别:设函数在上连续,在内可导。
- 如果在上有,且等号仅在有限个点处成立,则在上严格单调增加;
- 如果在上有,且等号仅在有限个点处成立,则在上严格单调减少。
极值点必要条件:设在处可导,且在点处取得极值,则必有。可导函数极值点一定是一阶导等于的点(驻点)。
注意:事实上,若为曲线的极值点,则只有以下两种情况:
驻点与不可导点①如在处情形如下左图②不存在如在处情形如下右图

判断极值第一充分条件:设在处连续,且在的某去心邻域内可导:
(1)若在左邻域内,,而右邻域内,,则在处取得极小值。
(2)若在左邻域内,,而右邻域内,,则在处取得极大值。
(3)若在左邻域内和右邻域内不变号,则点不是极值点。
判断极值第二充分条件:二阶导数非的点一定是极值点,且为极小值,为极大值(费马定理)
判断极值第三充分条件:设在处阶可导,且,但如:若则且,则在处有极值点。具体极大极小值情况如下:
(1)当为偶数且时,在点处取得极大值。
(2)当为偶数且时,在点处取得极小值。
例设函数可导,且,证明
证明由则单调递增故 例设函数二阶可导,且在处取极大值,证明
注意:(在条件下)是在处取得极大值充分不必要条件。
解由于费马大定理是函数极值存在充分条件故不能得出但通过判断极值第三充分条件当一个函数偶数阶导数不等于时可导从而得出 例设,求的极值点和极值
解令得即综上所述极小值点为故极小值为 1.2 极值与最值关系
最值点不一定是极值点。极值点也不一定是最值点
如:,当时,为最小值点。但在处没有极值点,因为极值点是要在处两侧都有定义的,显然左侧无定义。
若,显然在定义域内只有极值点,而无最值点。函数图像如下:
图像:

但是,如下结论是正确的:
若在区间上有最值点,并且此最值点不是区间的端点而是内部的点(有双侧定义),那么此点必是的一个极值点。
同理,区间内部的点不是极值点,那么必然就不是最值点。
注意:间断点也有可能是极值点。
2. 函数凹凸性与拐点
2.1 函数凹凸性
定义1:设函数在区间上连续,如果对上任意不同两点,恒有
成立,则称在上图像是凹的。如下图所示
凹函数图像:

如果恒有
则称在上图像是凸的。如下图所示
凸函数图像:

注意:事实上,当图形为凹凸时,可以将更一般地写为,其中。
定义2:设在上连续,在内可导,若对内的任意及,均有
则称在的图形上是凹凸的。
几何意义: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因此上面不等式集合意义如下图所示。若曲线在任意点处的切线(除该点外),总有曲线的下方(上方),则该曲线是凹(凸)的。

2.2 函数拐点
定义:连续曲线的凹弧与凸弧的分界点称为该曲线的拐点。
注意:①拐点处只需要连续就可以(不存在的点在定义域内也可能是拐点)。②凹和凸不分先后。③拐点在曲线上是一个点,记作。
判别凹凸性:
二阶可导点是拐点的必要条件:设存在,且点为曲线上的拐点,则。
注:事实上,若点为曲线的拐点,则只有两种情况:①,如在情况。②不存在,如在处的情况。

判断拐点第一充分条件:设在点处连续,在点的某去心邻域内二阶导数存在,且在该点的左、右邻域内变号(无论是由正变负,还是由负变正),则点为曲线上的拐点。
判断拐点第二充分条件:设在的某邻域内三阶可导,且,则为拐点。
判断拐点第三充分条件:设在处阶可导,且,,则当为奇数时,为拐点。如:若则且,则在处有极值点。
例求曲线的凹凸区间及曲线拐点
解,令得,在内,因此,在内曲线是凹的在内,因此,在内曲线是凸的在内,因此,在内曲线是凹的且函数没有二阶不可导点,两个可能拐点的两侧都异号。则曲线的凹区间为凸区间为拐点为和 补充:可导函数的拐点一定不为极值点。
3. 极值点与拐点重要结论
以下结论均可直接使用,不必证明。
- 曲线可导点不可同时为极值点和拐点;曲线的不可导点可同时为极值点和拐点。
- 设多项式函数,且,则当为偶数时,是的极值点。当为奇数时,点是曲线的拐点。
- 设多项式函数,其中是正整数,是实数且两两不等,。这里记为的个数,为且为偶数的个数,为且为奇数的个数,则的极值点个数为,拐点个数为。
例设函数,证明是的极小值,点是曲线的拐点。
证明由此可知而可知在处不可导所以当时当时故由极限定义可知为的极小值点另外当是拐点综上所述是的极小值点是的拐点 上面例题更能说明,曲线的不可导点可同时为极值点和拐点(结论一)。
例求曲线的一个拐点
本题是对结论二的应用。
解根据结论二将分解为从而可知是拐点 也可以用多项式解法:是的重根,则是的重根。
例求曲线的极值点个数和拐点个数
解由结论三可知则的极值点个数拐点个数 4. 渐近线
当曲线上的点,远离原点时,曲线与某直线充分靠近(也可以和直线有交点,如:,此时称直线是曲线的渐近线。所以说曲线也可以和渐近线有交点。
4.1 铅锤渐近线
设函数,且函数在点邻域内有意义。则当时,有:
则为函数的垂直渐近线。
注意:
- 或内有一个使函数极限值为即可。
- 为曲线的无定义点,或者是函数定义的区间端点,或是分段函数分段点。
4.2 水平渐近线
设函数,且函数在点邻域内有意义。则当时,有:
此时就为的水平渐近线。
注意:或内有一个使函数极限值为即可。
4.3 斜渐近线
若,则是曲线的一条斜渐近线。
若,则是曲线的一条斜渐近线。
若,且,则是曲线的一条斜渐近线。
注意:。且与是同阶无穷大,故只能是一次方。
例求曲线的渐近线
解:①为无定义点为曲线铅锤渐近线②为曲线水平渐近线③当时有水平渐近线所以不可能有斜渐近线故斜渐近线为 补充:寻找渐近线的顺序:铅直渐近线、水平渐近线、斜渐近线。若求曲线的渐近线,要先找函数无定义点,定义区间的端点或分段函数的分段点,具体来说,若(或),则为一条铅直渐近线;然后判断是否为常数,若是常数,则存在水平渐近线;若是,则最后判别是否为非零常数,若是,则求出常数,再求,当都存在时,则存在斜渐近线,否则就没有斜渐近线。
5. 最值点和取值范围
定义3:设为定义域内一点,若对于的定义域内任意一点,均有(或)成立,则称为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注:极值点并不一定是最值点,最值点也不一定是极值点。但是,下面结论是正确的:
如果在区间上有最值点,并且此最值点不是区间的端点而是内部的点,那么此必是的一个极值点。
事实上,设为在上的最大值,则对一切,有,又因为为内部的点,故存在一个邻域,当时,,由极大值的定义可知,为的一个极大值。
求最值点方法:
5.1 闭区间上的最值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求出在内的可疑点:驻点与不可导点,并求出这些可疑点的函数值
②求出端点的函数值
③比较以上所得的所有函数值,最大者为最大值,最小者为最小值。
例求在区间上最大值最小值
解则且即不存在为不可导点①令由于恒大于故解得为驻点将代入解得故最大值为最小值为值域为 5.2 开区间上的最值或取值范围
开区间内的连续函数不一定有最值。
①求出在内的可疑点:驻点与不可导点,并求出这些可疑点处的函数值。
②求两端的单侧极限,若为常数,则求与;若为,求,若为,求
③比较①②结果,确定最值或取值范围(最值有可能不存在)。
例求数列的最大项
解由于为整数且令求极值点令得当时单调递减当递增为极大值点由题可知为整数所以且故最大项为 上题也可以算出驻点后,由于,再求出与的值,进行比较即可。
6. 函数图像
画函数图像步骤:
- 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确认是否有奇偶对称性,周期性,并用好图像变换。
- 求出,用的无定义点,的点,不存在的点,的点,不存在的点,将定义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间,确定函数图像在各个子区间上的单调性和凹凸性,进而确定函数的极值点和拐点。
- 确定渐近线
- 做出图像
判断对称方法:当
①若,则关于轴对称。
②若,则关于轴对称。
③若或,则关于对称。
④若或,则关于对称。
⑤若,则关于点对称。
⑥若,则关于点对称。
⑦若,则关于对称。
如:令,则,故则关于对称。
再如:,令,则,即。故关于对称。
例作函数图像
解:①函数无定义点位②令得③同时也可以得到一阶导不存在点④令得二阶导不存在点 画出表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凸 | 极大值点 | 下凸 | 拐点 | 下凹 | | 下凹 | 极小值点 | 上凹 |
有无渐近线⑤位铅锤渐近线⑥无水平渐近线⑦故斜渐近线 函数图像:

红色部分为函数图像,绿色部分为斜渐近线。
7. 曲率及曲率半径
曲率程度指一点在曲线处的弯曲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曲率越大,曲率的圆就越小。
设二阶可导,则曲线在点处的曲率公式为
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例曲线,求在对应点处的曲率。
解则故 六. 导数的应用
本章主要讲十大定理及其适用。知识总览:

其中,平均值定理由介值定理推出,经常出现。
1. 函数的中值定理
设在上连续,则
定理1(有界与最值定理):,其中分别为在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定理2(介值定理):当时,存在,使得
导数介值定理:如果在区间上可导,且,则使得
最值定理与介值定理图示:

定理3(离散的平均值定理):当时,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
证明:①由最值定理可知即②令为由介值定理可知使即 定理4(零点定理):当时,存在,使得
推广零点定理:在内连续,,且,则在内至少有一个根,这里的可以是有限数,也可以是无穷大。

定理10(积分中值定理):存在,使得
证明①由最值定理可知即从而可得②令为由介值定理可知使即 上面证明在下也同样适用。其中的可以称为连续的平均值定理。这会在定积分章节中详细讲到。
题目中见到有两种处理方法:①用积分中值定理变为。②改成(构造辅助函数)。
例设函数在上连续,且,,证明:存在,使得
常常解题思路是将题中的关系是做一至两步的逆运算。
证明令则由零点定理可知使即 2. 导数的中值定理
2.1 费马定理
定理5(费马定理):设满足在点处:①可导.②取极值,则.
证明很重要:
证明设为极小值点且又存在故 即,可导且极值点处的切线斜率为。
当一个人跑到最远时,他的速度为零;当一个人跑得最快时,他的加速度为零。例如:利润单价时利润最高。
费马定理推论(导数零点定理):设在上可导,当时,存在,使得
证明设于是①存在在内②存在在内故与均不是在上的最大值则在内取得最大值由费马定理可知使得 2.2 罗尔定理
定理6(罗尔定理):设满足:①在上连续.②在内可导.③,则存在,使得
罗尔定理推论:
(1)设在内可导,但端点值取不到,可以取极限:,则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
(2)设在内可导,但端点值取不到,可以取极限:,则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
(3)设在内可导,但端点值取不到,可以取极限:,则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
(5)设在内可导,但端点值取不到,可以取极限:,则在内至少存在一点,使
罗尔定理使用:
通常情况下只考察下面构造方法(1)中的前六种,不会出更加复杂函数构造。
(1)常用乘积求导公式的逆用来构造辅助函数。构造辅助函数过程就是将求证条件转换为原函数过程。
见到,作
见到,作
见到,作
(1)见到,并且,作
(2)见到,并且,作
(3)见到,且,作
由于,见到,令
由于,见到,,令
,故,见到,亦可考虑令
常用构造辅助函数方法还有:①积分法:对求证等式非零端,对其进行不定积分得其原函数,令原函数为
②微分方程法:把求证等式看作微分方程,解出任意常数,令其为。

上面的可以广义化。且和之前不能差超过一阶导数。
欲证,则,此时令
欲证,则,令
(2)辅助函数中找到两点使得使用罗尔定理得到.
也可能要找到三个点:,从而可得
例设函数在上连续,在内可导,且,,证明对于任意实数,必存在,使得
证明原式可写为令则且罗尔定理使得即 例设函数在上连续,在内有二阶导数,且
证明:(1)存在,使得
证明设则对在上用拉氏定理得即 证明:(2)存在,使得
证明由于平均值定理使由证明可知由罗尔定理可知罗尔定理可知 例设在上连续,内可导,,证明,使得
证明根据构造辅助函数故得构造辅助函数令则从而由罗尔定理可知 2.3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定理7(拉氏定理):设满足:①在上连续.②在内可导,则存在,使得:
或写做:
几何意义:

可以看出这里的即端点连线处的斜率,故在上由拉氏定理可知,上必存在点处的斜率与端点连线处的斜率相等。
常用在:①见到情况.②见到与的关系。
例若在内可导且有界,证明:在内有界
证明由于题中涉及到与可以猜测用拉氏定理在找定点和动点则满足上连续内可导根据拉氏定理得又有界则使得也即为常数令其为即证明完毕 注意:导函数有界,但原函数不一定有界。必须要添加一个闭区间才能成立。
例设在上有一阶连续导数,,证明:存在使得
证明由题可知在上连续最值定理对在上用拉氏定理由于即即由于在上连续介值定理可得使 2.4 柯西中值定理
定理八(柯西中值定理):设满足:①在上连续.②在内可导.③,则存在,使得:

往往考察一个具体函数,一个抽象函数。
例设在上连续,在内可导,,证明: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证明令对在上用柯西定理 2.5 泰勒公式
定理九(泰勒定理):
(1)带拉格朗日余项的阶泰勒公式:设在点的某个邻域内阶导存在,则对该邻域内的任一点,有
其中介于之间。其范围是区间上邻域内。是拉格朗日余项。此公式适用于区间,常在证明题中使用,如证:不等式、中值等式等。
(2)带配亚诺余项的阶泰勒公式:设在点处阶可导,则存在的一个邻域,对于该邻域内的任意点,有
其范围是局部上点处。此公式仅适用于点及其邻域,常用于研究点处的某些结论,如求极限、判定无穷小的阶数、判定极值等。
(3)当时的泰勒公式称为麦克劳林公式
其中介于和之间。
几个重要的麦克劳林展开式:
例若在区间上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
(1)写出的拉格朗日余项的一阶麦克劳林公式
解介于之间 (2)证明:存在使得
证明在上连续由于可知即由于最值定理两边积分即由介值定理可知使 例设函数在区间上具有三阶连续导数,且,证明:在区间内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分析:看到与关系时,首先考虑泰勒公式。由于题中证明结果是三阶导数,所以泰勒公式写到精确的二阶项。最后解出二阶泰勒公式的拉格朗日余项中的即可。
证明由泰勒公式由于故取且①当②当时其中②①由于在上三阶导数连续且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必有最大最小值故则根据介质定理则使得 2.6 泰勒公式拓展
牛顿插值法:已知点,且直线方程为,则关于两点的近似表达函数为:
后面项数写到几项取决于题中给的三个条件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则要补项数。上面再补一项为
推导:
推导由于令①对比泰勒公式可以看出①并不精确如果想要精确表示则还需要加上后面几项 例设函数在上二阶可导,,证明:,使得
关于本题有以下三种变形
(1),且,求两点相关方程,并证明
证明由则且解得故令则故由罗尔定理使得且使得则使得由此可知且 (2),且,证明:
证明由则令则由积分中值定理故在区间使用两次三次罗尔定理可知使得从而可知 2.7 中值定理应用总结
中值定理总结:

其中证明:
- 用拉氏定理
- 用积分或者积分中值定理
- 用泰勒公式
7. 微分等式
也称为方程的根,曲线的交点问题。从几何上讲,方程的根作为两条曲线的交点,代数语言"的根"与几何语言"曲线与的交点",两者概念不同,但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基于此,为讨论方程的根,有时可改为讨论曲线的交点,讨论方程根的问题(也称为函数的零点问题)通常考虑下面这些方法。
7.1 零点定理
可以使用零点定理解决根的存在性。
推广零点定理:在内连续,,且,则在内至少有一个根,这里的可以是有限数,也可以是无穷大。
例证明方程在区间上有且仅有两个实根
证明令可知为偶函数故区间只用讨论且时当故只用研究之间即可由于零点定理可知存在一点使得又即为单调递增函数故在上有两个实数根也即在上有两个实数根 注:此题若换元,令,方程变为。
7.2 单调性
主要用于证明根的唯一性
若在内单调,则=在内至多有一个根,这里可以是有限数,也可以是无穷大。
例设常数,求函数在内零点个数
解令解得当时则单调递增当时则单调递减在有一实根在有一实根 例求方程的不同实根个数,其中为参数
解令为奇函数①故其中当即时②当即时令则且由此可知函数有极大值且时极限趋近于则有一实根③由于函数为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所有在负半轴同样有一实根故函数有三个实根 总结:上面两个例题是两种类型:一种导数中无参数,其特点实在结果中讨论参数曲线与轴位置关系
另一种导数中有参数,其特点是在求导的过程中讨论参数(确定函数性态).
7.3 罗尔定理推论
当不易使用零点定理时,可考虑罗尔定理及其推论。
若至多有个根,则至多有个根。如:至多有0个根,至多有三个根。
若在区间上阶可导,且,即无实根(至多有个根),于是至多有个根。
例函数,求零点个数
解由罗尔定理可知且四次多项式则为三次多项式则至多有个根罗尔定理推论至多有三个根 7.4 实系数奇次方程
实系数奇次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根。实系数奇次方程:多项式的最高次数是奇数,方程如下:
例若,求方程根有几个
解令最高实系数奇次方则至少一个根又令则方程无解至多个实数根罗尔定理推论至多一个实数根 例已知方程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求的取值范围(例题5-13)
含参数方程(不等式)的讨论是一个重要出题方向。
解分离方程通过分析函数性态可知函数图像如下图可知当或有且仅有一个实数根 
8. 微分不等式
8.1 用函数性态证明不等式
性态包括:凹凸性、单调性、最值等。一般的有如下依据:
(1)若有则有.
(2)若有,则有。
其中:①当时,,则单调增加。②当时,,则单调减少。
(3)设在内连续,且有唯一的极值点,则:①当为极大值点时,。②当为极小值点时,
(4)若有,则有

注意:证明题中构造辅助函数尽量不要出现分母。
例证明当
证明令从而可得令则由于令单调减少单调减少故故 例证明当时,有
证明方法一令即证明即可令则显然在上单调减少且从而可知即单调减少显然即证明方法一令则则 8.2 用常数变量化证明不等式
如果证明的不等式都是常数,则可以将其中一个或几个常数变量化(令其为),再利用上面所描述的导数工具去证明。
例设,证明:
证明①②③先化为齐次式令其中以③为例令则故再令得证 8.3 用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主要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或者泰勒公式。
例设,证明不等式
证明令其中 例设在内二阶可导,且,证明对于任意的且及,恒有
证明由于表示在之间任意常数故令其为泰勒公式泰勒公式其中则又即其中 上面例题中表示中的某一个点,当取时,为中点。
其几何意义是:曲线在轴上任取两点,如果中点处的函数值比曲线该点处的函数值高,则
满足这个不等式,曲线在范围内就是凹曲线。实际上只要满足如下关系:
曲线在范围内仍然是凹曲线。反之如果(凹曲线),依然可以得到以上等式。
例证明:
前置知识:
证明由题可知由于令则由于则令令得且为得唯一驻点即最小值点带入可知为单调增加函数当故函数有一条水平渐近线综上所述 总结:
如果中值定理有效则用,无效则用常熟变量话构造辅助函数求导后用函数性态解决。